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蓝色国土奏响希望乐章

来源:欧宝注册    发布时间:2025-04-04 21:55:48

  我国是海洋大国,面积广阔、资源丰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格外的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围绕“海洋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部署,擘画出由“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洋强国战略在内涵层面不断丰富完善,实践层面风帆更劲。

  在千帆竞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这支英雄地质队伍,于2020年肩负起了党中央赋予的“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的光荣使命。利用区位优势,推动队伍转型,分别成立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和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两个涉海单位。五载勤耕耘,深蓝不远望。在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全力支持下,指挥中心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截至2024年,指挥中心系统已完成我国管辖海域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8万余平方千米、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4000多平方千米,累计发布共享数据超1.3万亿字节(TB),编制了综合性和原创性的海洋地质系列图件150余幅、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图集10余套,“海洋地质十七号”和“海洋地质二十六号”调查船均已列装服役,海洋自主调查能力已基本形成,可以更加好地服务环渤海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发展的策略区域协同发展,支撑服务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一支具有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作风的英雄地质队伍,从肩负起海洋和海岸带地质调查职责的那天起,指挥中心地质工作者就将这份蓝色信念深深植根于理想之中。他们以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引,统一思想、凝心铸魂,坚定信心闯海逐梦、向海图强,满怀希望投身于新时代海洋地质调查事业中。他们着眼于当下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坚持错位发展、协调合作的理念,按照主攻“海岸带与近海海域海岛(礁)”空间业务规划,大力开展近海重点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礁综合基础地质调查,为这份理想涂上海洋报国的英雄底色。

  两个中心聚焦于我国重大资源环境需求科学问题,坚持陆海统筹,积极开展海洋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对涵盖国土调查、油气及矿产资源等多项海洋自然资源进行广泛探索,力求摸清我国自然资源家底。他们不仅圈定了多处海洋砂矿找矿靶区,初步估算了锆铪资源量,有力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同时也识别出重点海域海洋底质结构和地形地貌类型,提高海陆多圈层耦合相互作用认识程度,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建议,在践行海洋强国中展现找矿报国的红色血脉。

  他们心系我国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问题,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拓展自然监测、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碳汇评价等多种业务,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在黄河入海口及华南地区多处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他们设置观测站点,编制鸟类、植物名录,摸清海南岛湿地资源家底,探索环境系统治理方案,在这份理想中融入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

  海洋之蓝、热血之红、生态之绿,这三种颜色作为“三原色”彼此交织、相互融合,让指挥中心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队伍的绚丽理想绽放在希望的海洋上。

  2024年11月17日,习致信“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重要贺信寄托着对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加强海洋科学技术创新的殷切嘱托,激励着海洋地质工作者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在改革转制、奔向海洋的5年间,指挥中心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队伍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成长和飞跃。

  5年前,他们还乘着租用的渔船出海作业,挤在各种设备之间饱受风浪之苦,在恶劣天气面前望洋兴叹。如今,“海洋地质十七号”调查船和“海洋地质二十六号”调查船两艘海洋地质调查“利器”均列装服役,在我国黄渤海和南海海域展现了惊人的战斗力。“海洋地质十七号”首次自主完成北黄海140米海洋钻探任务;“海洋地质二十六号”首航作业就完成多波束、单道地震、海洋重力、海洋磁力同步测量1675公里,在单项数据收集工作上甚至超过了此前部分年份的全年工作量。此外,新布设的“海星”海底多参数观测系统顺利与多家科研单位观测站组网运行,源源不断地带来共享数据。科技支撑装备“硬实力”发展成效斐然。

  5年前,在对海洋了解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指挥中心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者开始了对海洋未知的探索。如今在新型调查船、大型无人机等装备加持下,他们在实践中提出“透明海岛”调查新技术,建立海岛“三元结构”(岛陆、岛滩、岛基)和“空-天-地-海”综合地质调查方法体系,研发“海岛礁三维可视化系统”和水下地形快速估测系统、构建岛礁水深反演模型等,实现了样样精通。

  在软硬科学技术实力的推动下,指挥中心海岸带和海岛礁地质调查工作整体迈向新高潮,烟台中心和海口中心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队伍日渐壮大,已累计培养船员近300人、船舶专业方面技术人员90余名;《全国海岸带地质调查监测总体设计(2024~2035年)》和《近岸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相继编制形成,烟台中心海岸带地质科学研究中心运行,海口中心海岛礁地质科学研究中心积极谋划建设;在渤海湾,烟台中心完成超200米海洋地质钻探,创下渤海湾海域完成的最深全取心地质钻孔纪录。在南海,海口中心发现多处暗礁,并获国务院审批命名并编入《南海海底地理实体名录》。

  浩荡涛声中,他们步履不停。业务由陆转海以来,实践中取得的成就连同240余篇发表的论文,更加激发了他们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发展的决心。2024年,黄河入海口海陆交互作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三亚热区碳源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分获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局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资格,未来将会有更多科技成果在这里孵化涌现,洒向这片希望的海洋。

  生态是海洋的生命线。对指挥中心海洋地质工作者而言,海洋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中成为他们心中的一片故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助力海洋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人海和谐共生也成了这份家国情怀的寄托。

  红树林,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可爱树种。这种可爱不仅仅来自它防风固堤、净化水质、缓解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诸多生态功能,也来自指挥中心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者和它们的“亲密接触”。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广西钦州湾、汕尾-惠州海岸、“海澄文”沿线每一处都曾留下过他们穿梭在红树林间的身影。烈日下,他们借荫于茂密树冠;细雨时,他们趟过虬结根系。当他们操纵无人机采取水样,海鸟们就在林中鸣叫,从头顶伴飞而过。而在一次次的实地考察和取样过程中,他们在钦州、防城港地区编制完成了大量自然资源图集,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在北仑河口等多个湿地区域,查明影响红树林生长的海洋物理化学条件,为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提供相关建议;在华南地区多处海岸带,开展海水和沉积物污染情况调查,追踪污染源路径,提出治理对策

  防治与修复并举是生态文明的保障,而开发与保护并重,从“靠海吃海”转向“靠海护海”,则是和谐的辩证法。在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有一片向东撒开的巨大的扇状地形,这里就是黄河三角洲,一片富饶之地。同时,坐落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胜利油田,则是无数动植物的栖息地和候鸟的中转站、我国的重要的棉粮蔬菜产地和油气产地,养育富足了一代又一代人。而随着资源开发力度加大,这里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也日趋紧张。为响应《全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设计(2021~2035年)》号召,自2022年开始,烟台中心黄河三角洲项目组就在这里驻扎,以地调工作为基础,充分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观测任务,联合地方政府共同打造了守护湿地的“自然之眼”。通过布设野外长期观测点,黄河三角洲项目组已获取涵盖植被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4大类型50余项指标的海量原始数据,并据此对农田、滩涂、水域等不同土地类型利用情况展开分析,为黄河三角洲区域自然资源协调共生、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指挥中心队伍积极围绕海岸带湿地开展自然资源监测及评价工作,摸清湿地家底,探索“草-牧-园”循环等多种土地利用模式。并在广东省湛江市、海南省海棠湾、崖州湾等多个区域为近岸海岛礁“画像”,助力“一岛一策”总体方案和“岛长制”构建。而这一努力使他们在硇洲岛圈定富硒土地近3000公顷,为当地发展富硒农产品提供了支撑。

  实践再一次证明,只要坚定不移走人海和谐的发展道路,就能让海更蓝、滩更净、岸更绿、湾更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指挥中心海洋工作者将继续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守护好海洋这片美好家园。

  海洋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要地。无数珍贵矿藏、巨量能源资源汇聚在这片覆盖地球表面70%的蓝色沃土上,成为人类面向未来的宝库。

  近年来,烟台中心和海口中心在重点海域及海岛礁地区开展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谋求在海洋领域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他们对多地海砂资源进行详尽摸底,新发现锆钛砂矿矿产地,圈定矿产资源潜力远景区,提交砂矿远景资源量,解决沿海地区工程建设砂源难题,为地方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为促进资源开发,他们支撑沿海工程建设,精细化刻画海底地形地貌。在黄渤海,他们厘定黄河口第四系沉积地层格架,识别威海周边海域新构造及活动断裂;在韩江三角洲、惠州-汕尾海岸带,他们深入探索第四纪沉积特征,追溯并预测地质演化过程。在不懈的努力下,南海西缘陆架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和源汇过程被刻画,曹妃甸深槽的地貌演化秘密被揭开,南海一座座海岛礁的“前世今生”也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为未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向海洋未来进军不仅体现在对海洋历史广度的追寻上,还体现在对海洋深度的探索上。如今,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项目正在南海如火如荼展开。海口中心将以“海洋地质二十六号”调查船为船载试验平台去参加了,一同推动深海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和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与海洋大模型建设。同时,他们还在海南岛东南部开展潮汐能和潮流能资源评估,从深海中挖掘不竭动力;烟台中心则以海岸带地质科学研究中心为契机,科学统筹谋划全国海岸带地质调查监测布局。此外,他们加入滨海蓝碳观测研究联盟,评估海洋ECO固碳作用,将深邃蓝海转为巨量碳汇储备。在新一轮海洋国际竞争中,指挥中心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瞄准前沿、抢占先机,充分的发挥尖兵力量。

  身怀绚丽理想,步履日益坚定。在这片广阔海洋上,指挥中心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者正着力面向建立海洋与海岸带综合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从认识海洋做起,以经略海洋为终,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转改以来,他们弦歌不辍,在蓝色国土上深耕,将希望的歌谣从田野传唱向辽阔海洋。

上一篇: 天津口岸锰铬矿进口量全国榜首 下一篇: 高铬市场再度回暖!供需关系深度解析及未来趋势分析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2-09-09 10:24:43